牡师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牡师要闻 > 正文

锤炼能力作风 聚焦提质增效——工作落地落细 走深走实系列报道(二)

日期:2023-11-12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开展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要求,是推动全校干部锤炼过硬本领,提升履职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牡丹江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头雁领航效应,带领群雁振翅齐飞,党政师生担当尽责,实干笃行,促进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各项工作落地落细,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全面宣传展示各单位能力作风建设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做法,巩固拓展能力作风建设成果,校园新闻网围绕能力作风建设,根据不同单位增值性评价的不同着力点,聚焦提质增效,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驰而不息将能力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发挥学校特色优势 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牡丹江师范学院自1958年建校以来,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北安师范专科学校、宁安师范专科学校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四个发展阶段,因为近40年扎根乡村办学的历史,学校充分发扬“大荒地”精神,坚守教育初心,根植黑土地,一直心系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共生共建、共赢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黑龙江省乡村教育现代化,发挥学校与学科优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了大批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康身心、专门知识、扎根边疆的基础教育教师和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

一、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构建一体、两翼乡村教育服务体系

牡丹江师范学院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不断优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乡村教师教育为目标,树立了“立足师范、面向农村、强化技能、打造精品”的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乡村教育服务体系。

一体:“乡村教师助力行动”。学校深入践行“关注乡村、关注乡村教育和关注乡村教师”的“三关注”理念,自2009年启动“乡村教师助力行动”以来,创建了以服务乡村教育为核心的“乡村教育助力行动”体系,通过培养与乡村教育需求相适应的优秀师资,助力乡村教育。通过顶岗支教,厚植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缓解乡村教师不足的现实困难。通过开展“爱心课堂”,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支持乡村教育发展。截至2019年,参与志愿服务和支教的大学生5000余人,省内外受益乡村学校500多所,受培乡村教师超过10000人次,受益乡村学生达20000余人。

两翼: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乡村教育学”省级特色学科。2020年9月,牡丹江师范学院助力乡村成果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学校成立“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学院成立后,积极与省市各地建立联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人才优势、办学优势,积极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主体、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为协同,集教学、教研、培训、科研等功能于一体、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为研究乡村教育问题、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更高的平台。2022年“乡村教育学”学科获批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乡村教育学”致力于乡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构建高等教育与乡村教育区域联动体;依托高校智力支持团队,构建乡村教师多维发展培训体系;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教学实践,助推乡村实践活动有效推进,多维度多途径地将服务乡村教育落在实处。


二、发挥学校智力优势,打造四维服务模式,依托八大平台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高校作为全社会智力资源的聚集地,赋能乡村振兴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现实要求,又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的关键途径。牡丹江师范学院着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打造四维服务模式,依托八大平台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四维:“G-U-S-S模式乡村教师教育专门机构和乡村教育学科的组合提升了学校服务乡村教育的能力,逐步形成了“G-U-S-S”(地方政府、高校、教师进修学校、乡村中小学)的四维服务模式。政府在整体规划、政策指导上提供支持;高校在科研、师资、师范生等方面贡献力量;地方教师进修学院因地制宜给予具体技术指导、乡村中小学积极改革落地,上下打通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四维模式下,我校与数十家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院建立合作,与省内外500多所乡村学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培养、支教、培训、研究”,致力于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八大平台:“国培计划”项目平台、“童语同音”培训平台、“非遗”基地平台、学科平台、团学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学术期刊平台、“优师计划”培养平台。依托“国培计划”项目平台,努力提高学校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能力,培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推动乡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10年以来,承接“国培”项目100余项,培训学员10000余人,覆盖了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行署。培训对象涵盖书记、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新任教师、学前教师等多类学员。依托“童语同音”培训平台,作为教育部首批“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工作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组织培训专家团队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和锡林郭勒盟两地,为200名幼儿园教师培训任务。依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三年来学校主持完成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8项,培训龙江非遗传承人213人,学员遍布全省12个地级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学校成为国家和黑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资政平台。依托学科平台,做“双挂”、育“先优”,促进优质人才落地乡村。与海林市政府协作建立乡村振兴基地,建立“双向互挂”机制,将心理健康系列课程、科学课程、儿童剧等优质课程资源送入乡村基础学校,与牡丹江市北安小学、柴河镇中心小学等20余所中小学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受益学生达1600余人。依托团学平台,组建暑期三下乡团队,10年间,共有140支团队服务牡丹江周边30余乡镇、百余所小学、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10000余人,受益乡村学生达23000余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与中兴村联合建设“中兴·印象”创意设计中心,建成非遗手作艺术体验工坊,通过创新文创产品设计,以文创产品为载体推动传统手工业良性发展,拓宽乡村振兴之路。依托学术期刊平台,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乡村教育专题研究”专栏,为乡村教育学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依托“优师计划”培养平台,定向招录公费师范生、优师生,保持每年近200人的招生规模,提高学校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能力,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基础储备。


三、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教育一路前行

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学校培育出大批服务基层、扎根边疆,用青春筑梦、用行动投身祖国边疆、祖国乡村的优秀青年人才。我校优秀毕业生代表——文竹,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她怀揣着奉献边疆、建设家乡的梦想,主动担当作为、身先士卒、全情投入,深入基层、扎根泥土,在边疆工作的时光里,文竹用行动诠释了牡师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深入基层的楷模与榜样,并激励着一大批优秀学子服务基层,扎根边疆。文竹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称号。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铮铮誓言,用青春和激情为边疆基层贡献着青春力量。这样的学子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徐世超、漠河市古莲镇李思瑶、鹤岗市新华镇姚旭、孙吴县清溪乡张思琪、穆棱市河西镇潘培东、林口县柳树镇朱文化、虎林市宝东镇孟忆雪、安达市老虎岗镇王洋、海伦市海兴镇姜莹、阿城区平山镇李鑫雨、伊春市红星镇刘雨竹......

我校优秀毕业生代表文竹

学校始终把服务乡村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坚持“党政重视、全校动员、发挥优势、精准施策、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办学优势、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构建一体、两翼乡村服务体系,打造四维服务模式,依托八大平台构筑基乡村教育新高地,形成了既解决乡村教育基础问题,又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工作新局面。

助力乡村教育,牡师一直在路上。2023年9月学校新成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黑龙江分中心,乡村教育服务将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