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5日,我校特聘教授傅道彬先生来校讲学,为全校师生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9月4日下午,傅道彬先生在文科楼316会议室为文学院教师做了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孙英杰教授主持。
傅先生首先以亲身经历和师友学行为例,阐释了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他强调:学术研究要有深刻的思想、卓异的见解、扎实的材料、深刻的解读、畅快的表达,最核心的还是要“用功”。
傅先生系统阐释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命题,把先唐文学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自嘲为“80年代的文化遗民”,深情回忆了在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门下求学的往事,满怀敬意地评价了钱钟书先生的“通人”之学,表达了对李泽厚先生学术精神的尊崇之情,对当下学术时弊进行了深刻中肯的分析评价。
孙英杰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傅先生的学术讲座展现了学术大师的扎实功底,广阔的视野,解放的思想,流畅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如数家珍的典故,灵活多样的方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地方语言文学研究”是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近几年均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傅先生成为我校特聘教授,是文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的又一有力举措,是文学院内涵发展、再创佳绩的有力保障。
9月5日下午,傅先生在第二音乐厅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曰’话语体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宋娟教授主持。
傅先生以“为何会提出君子话题”为切入点,提出将中国古典人格分为三重境界:圣人境界、君子境界、小人境界。圣人大于人,君子等于人,小人小于人。中国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君子文学,君子的人格追求是中国文学的理论追求,中国文学的人格、思想、艺术、审美等原则本质上则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的“君子曰”。傅先生从“君子”从阶级称谓到人格术语的转变、春秋时期新君子人格的形象、驱逐小人:君子人格构成的正题和反题等层面展开学术话题,将新君子人格形象从理性的思想追求带入文学的形象呈现,在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中提炼君子的人格标准。
宋娟教授代表所有师生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傅先生长于辨伪考据、理论阐释,视野开拓,方法独特,丰富翔实的文献引证与鞭辟入里的理论思考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深入历史时空与文学时空,展示了“君子”形象的历时演变和文化内涵,君子风采如在目前,妙趣横生。宋娟教授引用傅先生对学术研究的观点:“学术往往被人理解为冷静而不动声色的理性活动,其实学术研究是需要感动的。”勉励同学们总会因为感动而走进学术研究的新天地。